1、浸泡,浸泡是用洗滌設備洗滌的第一步驟,其目的:一是為了濕潤布草,使織物纖維膨脹,便于污垢沖離,有利于清除污垢;二是利用水和機械力的作用盡可能多把被洗布草中水溶性污垢沖離開,以減少一下程序中洗滌劑的消耗。浸泡宜選用中水位,時間2-3分鐘即可,水的溫度:可設在30℃一40℃為宜。
2、預洗,預洗的目的在于松動布草上的污垢,以便為核心去污階段作準備和提供有利條件。預洗階段的水位及其溫度時間應與浸泡相同,預洗次數一般為1次。
3、主洗,主洗是布草洗滌的核心階段,是決定洗滌效果的關鍵步驟。在這一過程中,是以水為介質,融合洗滌劑的化學作用,以及適當的水溫、時間等因素,密切合理的配合,達成一個相對理想的去污環境,把吸附在布草上的污垢剝離開來,實現去掉污垢,清洗布草的目的。主洗階段水位一般為低水位,以提高洗滌劑濃度和效用。洗滌溫度為62℃-75℃,洗滌溫度過高,作用在布草上的表面活性劑就會形成膠狀,影響洗滌劑的去污能力,PH值控制在10-11.5之間。洗滌時間一般為8-10分鐘。
4、漂白,漂白的目的是消除布草上殘存的可氧化或可還原的色素和污垢,起到對布草表面的凈化作用。如使白色布草保持良好的白度,有色布草起到增艷作用。水位采用低水位,以求保持漂劑有高濃度,使其充分發揮作用。水溫一段控制在65℃-75℃(注:含氯漂劑),PH值一般在11以下,時間一般為6-8分鐘。
5、過水,過水的目的,是在高水位情況下,利用機械力使前面洗滌程序中投入在布草上的殘留洗滌劑和在草洗滌下來含污垢的洗液向水中擴散,然后隨水排掉。水位應采用高水位,水溫以30℃一40℃為宜,過水次數為2-3次。
6、后處理,后處理的目的是,把洗凈的布草根據不同用途進行物理與化學上的處理,以達到人們對布草的使用要求。后處理工序包括柔順、上漿等。水溫:一般為30℃左右,PH值應控制在6.5-6.5之間。
7、脫水,脫水是布草洗滌的最后一個步驟,利用洗滌設備的高速旋轉,使被洗滌的布草所含水份降至最低。時間:一般以8--10分鐘為宜。